乔.麦克纳利是世界著名摄影大师,“百名对摄影最具影响力的人”,2008北京奥运会十位摄影师之一。他还是柯达公司“在线传奇人物”和尼康公司“镜头背后的传奇人物”。 乔的客户包括《体育画报》、《ESPN》、《国家地理》、《生活》、《时代周刊》、《财富》、《纽约时报杂志》、《商业周刊》、《滚石》等畅销杂志,以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Target连锁超市、索尼、通用电气和PNC银行等著名公司和机构。 乔曾获得Alfred Eisenstaedt最佳杂志图片奖、国际年度图片奖、世界新闻图片奖,以及《传播艺术》等著名杂志颁发的各种数不清的奖励。 他最著名的项目是《FacesofGroLmd Zero》(灾难中心的面孔)巨幅宝丽来照片集,该项目被认为是对“9?11”恐怖袭击事件从艺术角度做出的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回应。他活跃于《生活》杂志最不景气的那段时期,经历了摄影技术从胶片转向数码的全过程。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是只要掌握了摄影的精粹精神以及对摄影的热情,无论环境怎么变,唯一不会改变的是人们对于一件优秀作品的肯定。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位现代摄影大师,通过乔.麦克纳利口述这些作品的拍摄趣闻以及经验教训——希望网友们在欣赏这位摄影大师杰作的同时,还能学到他那些真金白银的人像摄影绝技。 1:先接近被摄者 接近被摄者,是著名《生活》杂志摄影师Alfred Eisenstaedt(阿尔弗雷德·埃森施塔特)的一个既聪明又简单的策略。他不会立即拍摄,而是上前请求被摄者允许他接近,并对自己的装扮进行无微不至的调整,拉直并不需要拉直的衣领,扫去一两根相机根本拍不出来的头发。他并不去做任何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如此打点一番后被摄者的外表不会有任何变化。但是……他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接触被摄者。 他消除了被摄者的戒备,他与他们更加亲密,这是信任的开始。他与被摄者开始了一种无言的对话。被摄者会觉得,“哦,明白了,他想让我看起来更好,试试吧。”然后被摄者开始变得喜欢被他拍照,也许不会像Sophia Loren(索非亚·罗兰)那样喜欢,但一定会大有起色。最后,他将拍到一幅成功的作品,而不是毫无生气的肖像。 如何拍摄这类照片: 对于一定年龄段的女性,特别是像Sophia Loren(索非亚·罗兰)这样标志又经典的美女,布光时一定要力求柔和。把光线想像成一条柔软的毯子,轻轻地包裹她的面颊,点亮她的双眸,消除阴影和线条。因为屋顶比较低(我们在一座酒店的会议室里拍摄)反复调整布光的结果是光源几乎连成了一体。 相机左边有一个柔光箱在她面部以上,另一个稍小号的在面部以下,但这两盏灯挤得如此之近,效果其实等同于一个超大号的柔光伞包围她的面部,让她在这种光线中得以光鲜靓丽,并让她的秀发更富于层次和深度。有时,我还会带上一块12英尺的丝布(或者床单)来罩住整个灯架。这样灯光就好像穿上了一件大号白罩衫,散发出无比柔软的光线。因为是两个不同的光源,我仍然可以对它们的方向和亮度进行微调。 这里我就要谈到一个重点。要充分满足外拍的需要,最理想的配置是为每一盏闪灯配备独立的电源箱,尽管价格高昂,且携带不便,但肯定物有所值。独立电箱供电不仅为闪灯分别调节闪光输出量带来便利,也避免了单一电箱带多灯头闪光瞬间电压过大容易造成断电的尴尬,同时多个电箱还为整个闪光系统出现坏件提供必要备份。我现在有 14 个电源箱和 17 盏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