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之雾,曾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空气污染的缩影。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但在此之前,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的镜头下的人们还未知其危险性,仍悠然自得的漫步其中。 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在给英国经济带来了繁荣发展的同时,却使20世纪初的伦敦变成了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遍布伦敦城的工厂大量燃烧煤炭并无节制地排放工业废气,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终日生活在雾霾的笼罩之中。 无论是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还是柯南·道尔书中的福尔摩斯,他们在“雾都”中的生活都令人印象深刻。而对于现代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来说,伦敦朦胧的景色正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我喜欢那里的光,我喜欢那里的雾。” 在1951年到1953年期间,弗兰克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被大雾笼罩的独特氛围。他流连在伦敦的街头上,跟随那些头戴大礼帽,身穿长大衣的绅士们,并捕捉他们在充满诗意的云雾中优雅漫步的身影。弗兰克不仅把焦点放在这些象征伦敦的西装革履上,还关注与之生活在同一片雾霾中的普通人,包括送煤工人、卖艺的小提琴家,以及在街头玩耍的孩子们。 如今,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北京亦是这样的一个“霾都”。不管是身份显赫的政要高官,还是普通民众,都不得不生活在三天两头的“重度污染”之中。尽管我们无法像弗兰克影像中的人们一样淡定地漫步在雾霾当中,但至少我们可以优雅地支持环保。 |